
《声音》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音》大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大班教案1活动目标:
⒈感知不同材料在瓶子里发出的不同声响。
⒉初步培养听辨、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感受探索声音带来的乐趣。
材料准备
有盖的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米粒等若干
指导要点
⒈同样的瓶子放入不同数量的相同豆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能分辨我放的豆子是多还是少?
⒉将不同的豆子放进同样的瓶子里,声音如何?哪种豆子放在瓶子里声音响?
⒊听辨、比较和分析,将同样的豆子放进不同的瓶子里,声音如何?不同的豆子在不同的瓶子里呢?
实施步骤
第一层次:同样的豆子,数量不同,同样的瓶子。
⒈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听听有没有声音?
⒉再拿出一颗豆子放在瓶子里摇一摇。有声音吗?什么样的声音?
⒊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出示已装好许多豆子的瓶子,摇一摇,这里还是一粒豆子吗?为什么?原来许多豆子和一粒豆子在瓶子里发出的声响不一样。
⒋幼儿自己装一装、摇一摇、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
⒌总结:同样的瓶子,放入不同量的相同豆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第二层次:不同的豆子,同样的瓶子。
1.出示不同的豆子,先逐个认识,什么豆子?了解形状、大小。
⒉同样的瓶子放一颗不同的豆子,声音一样吗?
⒊同样的瓶子放许多不同的豆子,哪种豆子声音响一点,哪种豆子最轻?
⒋幼儿自己探索操作,可以装进不同的豆子,请同伴猜猜我放的是什么豆子?
⒌总结:同样的瓶子,不同的豆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第三层次:同样的豆子、不同的瓶子;不同的豆子;不同的瓶子。
1.出示不同的瓶子,先逐个认识,什么瓶子?了解材质的不同。
⒉同样的豆子放在不同的瓶子里,声音一样吗?幼儿自己操作探索,相互听辨、比较、分析。
⒊小结:同样的豆子,不同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⒋幼儿自己探索操作,不同的瓶子、不同的豆子,声音如何?
⒌感受探索不同声音带来的乐趣。
《声音》大班教案2活动目标:
1、体验听诊器可以使声音放大的现象,产生操作兴趣。
2、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准备:
听诊器1-3个,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过程:
1听听说说:
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引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
的声音。
鼓励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小实验:
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打电话游戏:
用自制电话通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教师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声音》大班教案3活动目标
1.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瓶子区材料:玻璃瓶、塑料瓶等。纸区材料:白纸、皱纹纸、餐巾纸等。杯子区材料:金属杯、塑料杯、纸杯、玻璃杯等。
2.不同种类的豆子、叉子、勺子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制造。
(1)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放到空瓶子里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2)将豆子放进瓶子里,盖上瓶盖摇一摇,请幼儿听听发出的“沙沙沙”声音。
(3)分别请个别幼儿挑选几种不同的材料试一试、说一说制造声音的方法,如敲瓶子、搓纸等。
2.请幼儿主动探索利用不同材料制造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1)教师介绍三个不同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一次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
(2)幼儿自由分组探索,教师分别进入不同区域进行指导。如:“瓶子区”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用不同的瓶子装不同种类的豆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纸区”引导幼儿挥动、揉搓、敲击不同的纸,探索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活动反思
1、材料提供方面:由于是让家长从家里带的废旧瓶子,所以瓶子大小、材质有些差异。还有的盖子盖不紧,导致活动过程中,豆子会掉出来。在第三个环节:品尝软硬糖,猜猜大小声。应该让每个小朋友去品尝软硬糖,用牙齿来咬一咬,感受一下,然后再猜测、验证。瓶子要换成大的罐子,如一些收纳罐子。用两个,一个装硬糖,一个装QQ糖,来进行对比。因为还是用装黄豆的小瓶子,又是只有一个,还要来回换,对比不明显。
2、活动组织环节:第一个环节中,小宝宝起床后要干什么呢?不用提问,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听声音,来猜测。第二环节学习大鼓小鼓声音,可以先玩游戏,再听音乐玩。如老师说大鼓,幼儿力气大地摇瓶子;小鼓,幼儿力气小地摇瓶子,收:则瓶子不发出声音。这样先玩几次,让幼儿对大小声有一人直接对比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结束后,可以把瓶子收回来,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回来,而不是自顾自地一直在玩瓶子。每个环节的小结,应该要再深入一些,使幼儿的经验得到提升。由于对课堂常规的把控不够,导致小结不够。
3、个人素质方面:是吗?好不好?这样的口头禅太多,无效的语言太多,应精简自己的语言。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大班教案4设计背景
学生都是维吾尔族,平时肉食居多,容易导致身体营养不均衡,所以要教育学 ……此处隐藏12182个字……熟悉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各种器官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节奏,让儿童了解到,原来动物的叫声有节奏,我们的语言也有节奏,从而把复杂而枯燥的节奏变得简单而有趣。这样,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轻松地获得音乐知识。
3.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有趣”的知识探索。
如果用传统地教学思想和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儿童“×—、×、××”节奏型的名称和时值。实践证明,儿童对这种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方法毫无兴趣。但这节课是让儿童自己收集和模仿各种声音和动作,并应用“×—、×、××”这三个节奏型说话,然后从声音中、动作中、语言中形成“×—、×、××”的节奏概念。这样,既激活了儿童的思维,调动了儿童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儿童创造节奏和感受节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趣味教学,让儿童感受到音乐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学习音乐理论是件简单而有趣的事。
4.培养了儿童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无论是读节奏还是用体态律动表现节奏,或是创编节奏,都注重激发儿童的即兴发挥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将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宽儿童的思维,将课改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
《声音》大班教案14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学习按线索想象创编故事,会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尝试续编故事。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录有狗悲伤叫声、鸟叫声、狗高兴吹口哨声)
磁性教具(狗悲伤样、鸟飞来样、狗高兴样)
活动过程
一、熟悉故事角色:小朋友听听,这个声音故事里讲的是谁?你觉得它们在干什么?(完整倾听)
提问:故事里讲的是谁?你觉得小狗、小鸟在干什么?
二、了解故事脉络:
1、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小狗的叫声是高兴、生气,还是悲伤呢?它可能会说什么呢?(放狗悲伤声,幼儿倾听)提问:小狗的叫声是高兴、生气,还是悲伤呢?它可能会说什么呢?
2、(导入)小狗的叫声很悲伤,原来小狗落难了,它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呢?或者是小狗可能发生了什么危险呢?我们再来听听,边听边想,等会儿把小狗落难的事来讲给大家听听。(再次放狗悲伤声,幼儿倾听)提问:你觉得小狗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呢?或者是小狗可能发生了什么危险呢?
3、(导入)小狗落难了,它伤心地哭着,着急地叫着:“汪汪,谁来帮帮我?谁来救救我?”它的叫声被一只小鸟听见了,小鸟顺着声音很快找到了小狗。小鸟会怎样安慰小狗呢?我们来听听小鸟说了什么?(放小鸟声,幼儿倾听)提问:你觉得小鸟会说什么?你认为小鸟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小狗呢?
4、小朋友想了许多办法帮助小鸟,小狗终于得救了。这时候,小狗是悲伤还是高兴呢?听听小狗高兴地在干什么?它可能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放狗高兴吹口哨声,幼儿倾听)提问:你觉得小狗高兴地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三、幼儿创编故事:
1、小朋友乐心帮小鸟想办法营救了落难的小狗。我们再来完整地听听这个声音故事,边听边给故事起个名字,听完后请你来讲讲你听到的声音故事,比比谁讲得好听,谁讲得有趣。(幼儿完整倾听)
2、提问:谁来做故事王讲你听到的声音故事?
3、小结:小朋友讲了情节不同的声音故事,回去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下次我们再来开故事会,比比谁讲得故事新颖、与众不同。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思维活跃,但有时要把丰富的内涵通过比较到位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声音》大班教案15主题生成:
幼儿近段时间经常大声说话,使用工具不会轻拿轻放,弄出很大的噪音,为了让幼儿有一个良好、安静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们就进行了声音的主题活动,与幼儿一起探讨声音的利与弊。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初步知道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
2、了解声音的作用及噪音对人类、自然界的祸害,初步懂得减少噪音的方法。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一:寻找声音
1、谈话:我听到的声音
幼儿的话:
“我听到火车呜呜的声音”、
“我听到汽车笛笛的声音”、
“我听到冰箱发出的声音”
“我听过老虎的叫声”
“我听到打雷的声音”
“我听过高山流水的声音”
“我听过下雨的声音,滴答滴答,哗啦哗啦”
2、绘画:我听到的声音
活动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图片讲解,引导幼儿认识耳朵的结构,从而了解到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活动三:实验探讨
1、怎么会有声音?
(1)提供多样的材料让幼儿在实验中探索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震动就会产生声音,。不同的物体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提供记录材料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让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从而知道不同的材料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3、怎样减少噪音
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使幼儿知道减少噪音的方法。
活动四:分享-声音的秘密
1、统计: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声音的了解。
2、游戏: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声音的了解。
3、展示幼儿设计的作品:净化(减少)声音器。
主题小结:
通过主题探讨活动,幼儿对声音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声音对我们的利与弊,都会说出保护我们耳朵,保持环境安静的方法与措施;日常生活中幼儿也能注意降低自己说话的音量,轻拿轻放的习惯也正在慢慢形成,整个生活学习环境也比主题活动前有了较大的改观。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